谈4D电影除了会震飞爆米花,人们为什么不喜欢它-关于电影的作文1500字

推荐人:张昊/span> 来源: 时间: 2022-03-01 12:00 阅读:

如今,人们在电影院欣赏一部电影的方式越来越多样:4k、中国巨幕、IMAX厅等等……但有一个选项几乎已经不怎么进入大家的视线:4D影厅。

“4D电影”在刚进入大家视线的时候,是一个极其新鲜的事物:电影院四处贴着印了金黄色描边字体的“4D体验”的大字报;下方的图片总是一个带着红蓝眼镜,手握着座椅扶手微微起身张大嘴呼喊的观众。而现在,“4D电影”陷入了一种对人们还算是新鲜,但是几乎完全失去关注的尴尬境地。

为什么会这样?

最直接的原因是,虽说模拟环境的技术和“体验电影”的理念确实十分吸引人,但是“4D影厅”的观影体验真的糟糕到没边。体验过的观众大多数都觉得椅子突然的震动十分突兀,环境风太过寒冷且风声过于嘈杂,看电影时扑面而来的水雾更是令人出戏。笔者最近在观赏4D电影时甚至被震飞了爆米花。作为一个消费项目,体验不佳这一点就已经注定了其没落的命运。但除此以外,4D电影市场惨淡的原因还有更多。

在这里,我想从电影艺术性的角度出发,尝试去分析现在的4D技术为什么并不适合电影。

人们在谈论电影时,大部分时候谈论的总是剧情。诚然,剧情可谓是一部电影的灵魂所在,但是电影的艺术远远不止于此。电影用来讲述故事的视听语言,更是一门独特的艺术。

视听语言,说白了就是人们在电影中听到的和看到的,这其中大有学问。

视听语言体系可大致分为:画面造型的语言、镜头形式与剪辑/蒙太奇等。这些单元之间相互有机结合成电影的整体,缺一不可。画面造型的语言是对单个画面进行控制,多幅画面连续播放成型的动态画面便是镜头。镜头伴随着镜头运动和场面调度产生。多个镜头通过剪辑和蒙太奇,彼此化合,构建出一个场景,几个场景又组成一个意义段落,加以音效、音乐营造氛围,最后形成完整的影片。

视听语言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启动人的直觉性,能把非常抽象、不可言说的感受转化为形象和声音传递给观众。这也就导致电影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对影片整体的表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改变一个镜头的运动方式,更改一个剪辑点,调整一首配乐,都对引导观众的思绪有着巨大的影响。譬如某些恶搞视频,给一个严肃的片段换上诙谐的背景音乐,整体效果就会变得荒诞违和。

4D电影主要影响的是观众所感受到的镜头运动,从而扭曲了影片的表意效果。

4D电影中,座椅的运动实际上是对镜头运动或画面主体运动的再演绎。回想一下在4D影院中的中的体验——座椅的移动往往是伴随着镜头在空间中的快速穿梭、画面主体的转向、撞击等快速位移。设计这些座椅运动效果的团队为了给观众带来感官上的冲击,在拿到片源后便根据影片中已有的精心设计的动势因素来二次设计,结果反而让原片的表现效果打了折扣。

这就好比你写了一篇很有意境的小说,然而修改的编辑把很多用词不必要地更改了;或者你创作了一幅色彩十分考究的油画画作,而观赏的人却在拍照时为其加上一层HDR高色差滤镜;又或者你创作了一首音乐,精心混音,把每个音色不同频段的效果控制到最佳。然而,在播放时耳机反手把低频的响度拉满……

同样的,4D电影技术无疑是对当今电影艺术的一次画蛇添足。

4D电影技术所在原片上添加的效果,并不是原片创作团队想要表达的,这正是对电影团队创作成果的不尊重。同时,它也是电影高度商业化的表现之一。它对于电影的艺术价值不能带来什么提升,只能给观众带来简单粗暴的感官冲击;从更本质上讲,是一种商业行为,目的是通过4D影厅更高的票价从人们身上赚到更多的钱。

那么,4D电影技术真的毫无用处,已经注定要被彻底的遗忘在历史的垃圾桶了吗?我想并不是。

4D电影技术,不妨称之为沉浸式电影体验技术,事实上只是一个中立的技术罢了,正如电影最初只是录像技术一样,只是人们并没有将其好好运用。

试想如果一部电影从一开始的设计就考虑了沉浸式体验,虽然这与现有的视听语言理论并不相符,但我们总有一天能建立起健全的体系,然后创作出这类优秀电影。

如果有一天,4D技术真的完美融入电影艺术,把电影的感染力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那时才算真正实现了它永恒的价值。这需要一代代电影人的不懈努力,要进行理论、实践创新才能实现,如果继续将其视为圈钱的手段,那么,4D危矣!

赞助推荐

#第三方统计代码(模版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