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的那些事儿-随想作文1000字

推荐人:李思语 来源: 时间: 2022-03-01 12:00 阅读:

春节将至,洗衣机又开启了“苍蝇模式”乱叫起来,让人心神不宁。一来二去,放弃挣扎,也罢,顺手拿一本唐诗,窝在床上翻起来。

唐诗这学问,在我眼中甚是无聊,诗人们用笔在纸上大挥一通,心中情感全都挥洒在纸上,这个“吾”,那个“卿”,一会儿“美哉”,一会儿“呜呼”。各类文字,各种风格,一应俱全,可惜语言不通,没有白话文的帮助脑子便一团乱麻,唐诗变天书,我也看不懂。无论如何,在我印象中,对唐诗认识最多的,可能就是“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感情?”没错,唐诗可谓是当时诗人们的“情感小助手”。

在唐代,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首诗解决不了的。

在长庆年间,李涉在安庆正欲渡江,不料路遇劫匪,劫匪大喝:“要钱还是要命?”李涉面如土灰,吓得直抖,无奈江水阻隔,只好听天由命。

仆人在旁应了一声:“此乃太学李涉博士。”剧情当场180°大反转,劫匪顿时毕恭毕敬:“早闻大人之名,请赐诗一首,草民当感激不尽!”李涉内心狂喜,万马呼啸,连忙写诗一首: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劫匪相当高兴,送上黄金白银,喜送李涉远去。

一首唐诗,硬是让一起绑架勒索案,变成了欢天喜地,红红火火的相见会,估计李涉内心也震撼不已。

大雪纷飞,于长安一家酒楼,进来三名男子,乍一看,社会精英,细一瞧,落魄人士。年轻小伙叫高适,稍大些的叫王昌龄,年长的名王之涣。此次大会的话题很简单:谁为老大。三人互相贬低,大吹大捧,僵持不过。王昌龄发话:“待会儿歌伎们上台,唱得谁的诗多,谁是老大,可乎?”“这个不错。”“走着瞧。”

一开场,前三首全被高适和王昌龄捷足先登,好不得意的在墙上画道道。王之涣也不恼,饮酒一杯:“看到后面那个压轴的头牌了吗?若不唱我的诗,我便认输。”另两人是什么人物?边塞大神,会怕这个?就这么定了。

结果,打脸来的太突然,三曲终,全是王之涣的诗,第一首便是《凉州词》。好吧,高适和王昌龄只好认栽,不用说,两人买单。

这场看似风流潇洒的诗歌酒局,本质上是一场吐槽大会。吐槽归吐槽,自古愤怒出诗人,同时,它也是大唐的第一生产力。

死里逃生,饮酒助兴,称王称霸,唐诗几乎无所不能。

读风景,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仲夏“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深秋“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读友情,王、杜“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王、裴“日日泉水头,常忆同携手”。

诗人中也有吃货,贺知章醉卧井底,孟浩然死于海鲜,张籍生吃诗集,李白爱吃生鱼片。还有各种花样作死,贾岛当面嘲讽皇帝不学无术,温庭筠说皇帝长得像个小吏。看来,历史远比想象中有趣。

读唐诗,便可跨越千年和文人墨客相见。李白大笔一挥就是半个盛唐;杜甫永远愁苦,永远热泪盈眶;贾岛凄苦一生,穷困潦倒;刘禹锡活得开开心心;骆宾王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长大更敢大骂武则天。遥远的面孔,变得有血有肉,一首唐诗,便可看到他们的内心是何模样。

读一本唐诗,这场跨越千年的时空之旅,绝对不虚此行。

赞助推荐

#第三方统计代码(模版变量)